当前展览

石佳韵: 石佳韵

2024. 07. 13-08. 24

北京公社欣然呈现石佳韵同名个展,展览将于7月13日开幕,呈现艺术家近期的一系列绘画作品。物质的点与绘画表面、图形与光影、纹案与物体,此次展出作品画面之间的关联将所谓形象悬置,艺术家以此探索媒介与再现、绘画与视觉机制、个人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蓝色背景给出天空的信号,《树叶-TYO》和《围栏-LON》应该无疑是“外光(plein-air)”的,然而被画面定格的却不是空气与光线合力之下的变幻。一种并不出于自然却熟悉均匀的光打在不论是前景还是背景、户外还是室内,甚至阴影里也有不亚于光中的细微色调变化。 然而,闪烁的灰尘像是停留在布面颜料上的划痕;在一些看起来更为抽象的画面中的光斑与黑质, 像蜉蝣于画布之上,阻挡着背后的景象;相似地,《木纹-SHA》和《围栏-LON》中惹眼的反光,似乎也遮蔽了物的纹理。原本遮盖或损害了再现对象的模凌两可的形状,在石佳韵的作品中却以一种形象出现。


石佳韵在创作该系列作品时参照了她在世界各地所拍摄的细节,这些近距离的视角将种种环境剥离。通过绘画对画面进行“编辑”,石佳韵将在日常观看中不经意产生的偶然联想编织进作品互相之间关联中:木纹的反光与橙色夕阳、植物状的栅栏与伸长的枝桠、纺织品的纹样与真实花蕊……这些形状,颜色,光或者物体都是石佳韵编辑图像的材料,他们相互独立,却因为彼此的存在而存在。用一种“形象还未形象化”的视觉状态[1],石佳韵的切身经验串联起流动的视觉碎片。 


此次展览作品中大量使用不同精度的点,在一些更为粗的笔触下,画面模糊像是充满了噪点,疏离着观众与再现画面内的世界。这些点质疑着平滑均质的再现平面,如同躁点作为再现本领的失败一度威胁着不断“隐去自己作为媒介”的摄影[2]。 与此同时,在近距离的观看中,这些点随颜料的物质在画布上轻微的起伏。对石佳韵来说,这些点像极了几乎零距离附着于物体表面的一些细微的物质,如《灰尘-LON》中透明玻璃上的灰尘。这是我们熟悉的经验:当沉浸于玻璃背后的景象而视线又偶然聚焦于其上的灰尘时,仿佛被拉回了现实。对于石佳韵来说,画布上的点彩也连接起了绘画内部和现实记忆。


石佳韵1992年出生于重庆,2014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2019年获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石佳韵将绘画视为一种消化视觉世界的系统,无论是抽象或者具象,她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绘画整理、编辑并串联起流动碎片化的视觉意象与不同的视觉表面。当个人的印记隐退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时,观众与艺术家的观看经验或许可以发生重叠。对石佳韵而言,在工作中创作这样的连接与重叠是具体且重要的。



[1] Georges Didi-Huberman: Confronting Images: Questioning the Ends of a Certain History of Art

[2]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过往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