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欣然呈现刘建华(b. 1962)个展「气候」,展出其近期的一系列陶瓷创作。此次展览的作品展现出在其对陶瓷长期而深入的实践中,艺术家对于形式与物质、媒介与认识、个体与周遭之间关系的不断探索。
陶对自然形状的模仿是原始的,而那些经由陶土转换的形状往往代表着人类对这片陆地的某种理想秩序。在这一古老的媒介其愈发细腻与精美演进过程中,陶瓷在其形式上也始终隐含着一种秩序化的感知方式。刘建华的陶瓷作品则不断探讨着重新感知陶瓷的可能。对于刘建华而言,从一种“无形”的物质到“有形”的陶瓷的过程,不仅是造型与材料之间的物理较量,更是一种抽象的对话关系:形式不断地为物质赋予秩序,而物质亦以自身的性格反向塑造形式。刘建华的陶瓷创作进入到形式与物质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不断探索内在于媒介的感知方式,并通过陶瓷来认识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结关系。
刘建华过往陶瓷创作里所呈现的自然之物以幻视艺术的样貌出现,自然形状与陶瓷材料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意义被一种“真”与“假”的无目的性取代,而质感的差异也聚焦了对陶瓷本身的重量、釉色与泥性的物质真实的注视。此次展览里,“树”的意象则只在一系列意味不明的类似形状最终的组合中形成。在塑造每一个组成部分时,艺术家的手不再因为相似性与工艺性隐藏自身。作品表面的粗糙肌理并非模仿树木的皮肤,而是艺术家的手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痕迹。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首次将耐火泥与陶泥混合,而这二者产生的特殊“野性”质地也为这些痕迹带来了某种原始的质感。不仅仅是手与泥的互动,陶瓷制作中的釉料颜色、窑炉温度等工序与条件,在这一系列作品里都不再是对成果的控制,而被艺术家视为一系列的动态关系。
对刘建华来说,关于此次展览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充满即兴的手工劳作。这其中的不确定性映射出的是陶瓷本身远非一种封闭而静止的秩序,而是一种开放与流动的场域:泥土的温度、手的温度、窑的温度、意象的温度、过去与今天之间距离的温度。这是一种生长与活动的“气候”环境,不同的力量之间不断互相影响与变异。而这一系列作品所指向的“原始”,并非是技术或是形态上的原始样貌;它意味着一种陶瓷这一材料仍然与周遭和未来充满对话与想象的状态。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陶瓷仍然是个人与周围环境的通道、仍然与当下息息相关。正如刘建华所说,陶瓷在不同的力量之间的不确定性是“物质与事物在相互‘连接’与‘作用’中最真实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