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欣然呈现王鲁炎(b. 1956)个展「“二维透明雕塑”」。此次展览所展出艺术家近期的一系列创作围绕着“维度性”展开,呈现艺术家对于怀疑、悖论、认知与艺术的关系的持续实验与探索。
王鲁炎是中国前卫艺术运动的最初参与者,而从八十年代开始,他的创作便走向一种近乎极端的怀疑。他怀疑艺术语言里的“视觉意义”,也怀疑既有经验中的认知方式,并试图在艺术中寻找某种得以穿透视觉与经验中的表象性差异的能力。在他其后的个人艺术实践中,王鲁炎创作了一系列大量的在同一时空内展现出相互背驰、相互否定的认知的“‘悖论’图像志”,在一再地确认着他的怀疑的过程中,建立起艺术家独特的认识方式。
王鲁炎过去的“‘悖论’图像志”以现实事物中的运行机制为对象。当观众带着对事物原先的经验认识进入他的作品,便会遭遇艺术家所设置的与现实反向运行的矛盾。此次展览中,王鲁炎早先的作品里通过“阅读”齿轮、链条或轴承暗示出的、甚至是文字直接表示出的运动方向而得出的“悖论”,则被观者的视线与作品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代替:在移动至某特定角度的位置时,透明亚克力上呈现出与之前截然相悖的图像。在这次的作品中,对事物原先的经验认知不再是构成“悖论”的前提。
将观者的身体引入观看与阅读的过程,展开了王鲁炎的创作对于“二维”与“三维”的直接讨论。实际上,在艺术家过去的作品中有一系列与他的“二维”“蓝图”相对应的“三维”“实物”。这些“实物”的空间性是一种强烈的实现愿望,一种与直接的现实对抗。而在这次被王鲁炎称为“二维透明雕塑”的具有“空间性”的作品里,空间作为一种材料则是构成“悖论”的前提。在这里,“二维/象征”与“三维/经验”的对应或非对应关系被一种空间内的偶然关系所取代。
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二维”,一方面是图像性的:马克笔图像的必然性的“平面”;另一方面也是经验性的:这些作品的尺幅大约在A5至A2大小不等,是经验中的“平面”大小尺寸。而其实,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二维/概念”的认识从来都不是非经验感受的:王鲁炎的“悖论”不仅仅是理性推理的命题,也是在生活中某种强烈的荒谬感受。这些纸张大小的作品也暗示着王鲁炎在创作这些作品中对亚克力板的直接使用,这种使用让“二维透明雕塑”系列给人的感觉介乎在“实验品”与“作品”之间。这些透明亚克力板作品像是艺术家在不断地模块组装的一个个实验,在这个个人的实验过程里,某种现实中的偶然性像是试图达到一种绝对性,一种王鲁炎对认识持久到绝对的怀疑。